柏林电影节亮点:姚晨监制《新片》国际瞩目!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《生息之地》这部电影,由姚晨监制,霍猛导演,2月14日在柏林电影节全球首映。霍猛这位导演,虽然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,但在国际上的亮相并不多。电影讲的是一个10岁小男孩徐闯的故事,发生在1991年的河南周口霸王台村,李家四世同堂,徐闯被留在乡下,成了家族的宠儿。影片通过徐闯的视角,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老病死、爱别离苦,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阵痛和创伤,同时也不失希望与美丽。
影片里,国际新闻的背景音,比如科威特战争、内蒙古试管小羊、埃塞俄比亚政权倒台,这些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影响着这个小村庄。技术上,霍猛展现了掌控大场面和群戏的能力,画外声的运用增加了叙事的层次。美术方面,影片重现了九十年代河南农村的真实感,演员大多是当地人,说着方言,这让电影更加接地气。
对于中国观众来说,可能对影片有更多的期待,觉得对农村的描绘有些空泛。而欧洲观众可能对这种异国乡土风情更感兴趣,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影片与世界历史的联系。
影片在艺术手法上被认为保守,超现实梦境、童言童语等元素虽然增添了色彩,但似乎有些固定搭配。历史背景的处理也被认为过于碎片化、简化,失去了语境的支撑。有人拿它和杨德昌的《一一》比较,虽然叙事手法相似,但在艺术手法上,《生息之地》显得更为保守。
霍猛导演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儿时的细节,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坚韧。与西班牙电影《阿尔卡拉斯》相比,两部电影都在探讨人与土地的关系,以及这种关系随时间的演进。
总的来说,《生息之地》能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展示,本身就是一件乐观的事情。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诉说,也是对共同记忆的呼唤。这部电影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够完美,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,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,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