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化文化哲学研究:掌握文化实践规律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我们在谈论”文化”时,到底在说什么?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我们总说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”,却又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?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哲学家和社会学家。文化就像空气,我们每时每刻都浸润其中,却很难抓住它的形状。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写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可能也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唯物史观会成为解开文化谜题的一把钥匙。
想想看,你早上喝的豆浆油条是文化,上班路上刷的短视频是文化,晚上回家看的电视剧也是文化。文化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,把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网罗其中。但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广东人喝早茶,北京人吃炒肝?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嘻哈,老一辈爱听京剧?这些差异背后,其实藏着文化的密码。
记得恩格斯说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,他说意识形态有”相对独立性”。这话怎么理解呢?就像你手机里的APP,虽然需要手机硬件支持,但装什么APP、怎么用,完全看你自己。文化也是这样,虽然受经济基础影响,但它有自己的脾气和规律。比如《觉醒年代》里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,就是知识分子们主动推动的文化变革,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思想面貌。
说到大文化这个概念,它可不是指规模大,而是指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整体看法。比如中国人讲”天人合一”,西方人推崇”征服自然”,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大文化。这种文化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。就像做菜,不同地方的烹饪方式,其实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。
但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早期人类文化受自然环境影响特别大——住在水边的发明了渔网,住在山里的学会了打猎。随着社会发展,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。你看现在全球流行的K-pop,表面是音乐舞蹈,背后其实是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成功。这正好印证了马克思的发现: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、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。
说到意识形态,很多人觉得这是个高大上的政治词汇。其实它就像文化的”操作系统”,决定着文化运行的基本逻辑。比如《长津湖》这样的主旋律电影,表面讲的是战争故事,内核传递的是爱国主义精神。这就是意识形态在文化中的体现——它不是简单反映经济基础,而是通过经济基础来理解整个世界。
现在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就像给文化发展装上了”导航系统”。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”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”,这不是要搞文化一元化,而是要在多元文化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主心骨。就像一棵大树,根系扎得深,枝叶才能自由舒展。最近大火的电视剧《人世间》,就是把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现,既有时代特色,又有人文关怀,这就是文化创新的好例子。
说到底,理解文化不能停留在表面。就像看电影,不能光看剧情,还要看懂导演想说什么。文化研究也是这样,既要看到具体的文化现象,又要把握背后的规律。下次当你刷短视频、看网剧、听音乐的时候,不妨想想:这些文化产品是怎么产生的?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观?也许这样,你就能在娱乐中读懂这个时代的文化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