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饶晓志:他如何驾驭“不正常”赛道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阳光照进”不正常”的世界
曾海若这个名字,在纪录片圈子里挺响亮的。这个拍过《我的诗篇》《城市梦》的导演,这次带着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《阳光照耀青春里》来了。说实话,我挺好奇的,一个整天和真实世界打交道的纪录片导演,怎么突然跑去拍虚构故事了?
电影讲的是个叫何立的年轻人,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。这些人有个共同的标签——精神障碍患者。但《青春里》不是那种苦大仇深的片子,它更像是在说:嘿,你看这些人,他们和我们其实没什么两样。饶晓志是这片子的监制,就是拍《你好,疯子!》的那位。不过他说这两部片子完全不是一回事,《你好,疯子!》是在密闭空间里玩黑色幽默,而《青春里》是要把观众拉进真实世界,让你看看这些”不正常”的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。
说到饶晓志和曾海若的合作,挺有意思的。饶晓志说他是被曾海若的”诗意”吸引的。我猜他指的是那种能把现实拍得既真实又浪漫的能力。你看过曾海若的纪录片就知道,他特别擅长在平凡生活里发现不平凡的东西。这次他们把这种能力用在了剧情片上,结果就是电影里有很多虚实难辨的场景——你分不清这是真实发生的,还是角色脑子里的想象。这种处理让整部片子有种特别的质感,既真实又梦幻。
演员阵容也挺有意思的。蒋奇明、陈明昊、肖央,这几个名字放一起就让人觉得这片子错不了。特别是蒋奇明,他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身上那股劲儿特别适合演这种边缘角色。饶晓志说他们找了很多舞台剧演员,因为这些人特别会”即兴发挥”。我理解就是他们能把剧本里没写的东西演出来,让角色更丰满。听说他们在开拍前做了大量排练,每个演员都给自己的角色写了小传,把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都想透了。所以你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,这些人不是演出来的,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人。
电影里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。何立和他的朋友们坐在天台上,阳光照在他们身上。那一刻你突然意识到,这些人所谓的”不正常”,可能只是我们给他们贴的标签。饶晓志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让大家看到精神病人的完整形象,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病。这话说得挺对的。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他们发病时的样子,但谁会在新闻里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?《青春里》做的就是这件事——它告诉你这些人也会笑会哭会恋爱,和我们一样渴望被理解。
现在的人压力都大,谁还没个情绪失控的时候?饶晓志说《青春里》讲的故事特别适合现在这个时代。我觉得他说得对。这电影不是在讲”他们”,而是在讲”我们”。那些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人,可能只是比我们更敏感,或者更不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。电影里有句台词说得好:”正常人只是比较会装而已。”这话听着刺耳,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。
《青春里》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不煽情。它没有刻意渲染这些人的悲惨,也没有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励志典型。它就是平静地展示他们的生活,让你自己去感受。这种克制反而让电影更有力量。看完之后你不会说”啊这些人好可怜”,而是会想”原来他们是这样生活的”。
说实话,现在敢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不多了。大家都在追热点、赶潮流,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关注这些边缘群体?曾海若和饶晓志做了件挺勇敢的事。他们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:阳光应该照进每个人的青春里,包括那些被我们贴上”不正常”标签的人。这大概就是电影最想说的话——在人性面前,我们其实都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