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混沌少年时》拍摄幕后:英国中学将全面放映

《混沌少年时》拍摄幕后:英国中学将全面放映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当13岁男孩被极端思想吞噬:这部被首相力推的剧到底有多敢拍?
“你永远不知道手机里藏着什么。”这句话在看完Netflix英剧《混沌少年时》后,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。最近英国政府做了件挺有意思的事——他们决定把这部剧推广到全英所有中学,连首相基尔·斯塔默都亲自下场,带着自家孩子看完后,还召集编剧、制片人开了个圆桌会议。能让政府这么”大动干戈”的剧,到底有什么魔力?
《混沌少年时》拍摄幕后:英国中学将全面放映-1
故事开场就让人倒吸凉气:13岁的白人男孩亚当,穿着坐在审讯室里,警察正播放着他涉嫌谋杀同学的监控录像。他妈妈在隔壁房间崩溃大哭,爸爸则固执地认为”我儿子不可能做这种事”。这个看似普通的英国家庭,就像被扔进碎纸机的照片,在四集剧情里被撕得粉碎。而这一切的导火索,是亚当在网上接触到的极端思想——那些藏在游戏直播、短视频评论区里的仇恨言论,像病毒一样在这个青春期男孩大脑里复制蔓延。
最扎心的是第三集那个细节:亚当妈妈偶然发现儿子半夜躲在被窝里看手机,蓝光映着他稚气未脱的脸。她轻描淡写说了句”别玩太晚”,根本想不到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是如何制作燃烧瓶的教程。这个场景让很多家长看得后背发凉——我们以为的”孩子玩手机”,和手机里真实发生的事,可能隔着整个黑暗森林。
《混沌少年时》拍摄幕后:英国中学将全面放映-2
英国政府这次配套推出的教师指南里,专门有个章节教大人怎么识别”数字纹身”。这个词用来形容孩子在世界留下的痕迹,就像剧中亚当的浏览记录:前一周还在看卡通,突然就跳转到极端主义论坛。编剧杰克·索恩在圆桌会议上说,他们采访过上百个家庭,发现很多孩子都像亚当一样,在算法推送的迷宫里走着走着就丢了。有个真实案例是,男孩因为总看军事视频,某天首页突然开始推荐白人至上主义内容,等父母发现时,他已经在卧室贴满了极端标语。
但这部剧没把亚当塑造成恶魔。你会看到他对着镜子练习挥刀时手在发抖,会看到他在实施暴力前偷偷把宠物龟移到安全角落。这种复杂性让斯塔默首相在讨论会上特别感慨:”它让我们看到,一个孩子是如何被现代社会的压力一点点压垮的。”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:亚当被捕后,审讯警官问他知不知道受害者是谁,他低头玩着破洞的牛仔裤说:”就是总在食堂笑我的那个。”原来这场疑似恐怖袭击的源头,不过是青春期最普通的校园欺凌。
现在英国中学推广这部剧的方式很特别——不是简单放映了事,而是让老师带着学生拆解那些”危险时刻”。比如第二集里,亚当第一次接触极端思想的场景被做成教学案例:当时他刚被同学孤立,算法恰好推了个视频,标题是《弱者才会忍受欺负》。这种精准的情绪狙击,正是现在网络对青少年最致命的陷阱。有个参与试点的伦敦老师说,播到这段时,班上突然有孩子举手:”我YouTube也老刷到这种,还以为只有我这样。”
比起常见的校园剧,《混沌少年时》最狠的是它撕开了当代育儿的神话。亚当父母算是典型的中产精英,家里摆着”年度最佳父母”奖杯,却对儿子手机里发酵的仇恨一无所知。有场戏特别讽刺:妈妈正在社交媒体晒”亲子烘焙日”照片,同一时刻亚当在车库调配燃烧瓶。这种割裂感让很多观众坐立不安——我们是不是也活在滤镜里?以为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和口头关心就够了,却忘了数字的孩子其实活在两个平行世界。
现在想想英国政府这波操作挺聪明的。与其说教”不要沉迷网络”,不如让学生亲眼看看算法是怎么把普通人变成怪物的。剧中那个细思极恐的设计:亚当的极端化过程完全符合心理学上的”渐进激进”模型,但每个环节单独看都”没什么大不了”。就像豆瓣短评里说的:”你以为你在玩手机,其实是手机在玩你。”这种后劲,比一百节安全教育课都来得凶猛。
当片尾亚当哭着问妈妈”我是不是没救了”时,镜头扫过教室里的空座位、受害者家门口的鲜花、以及亚当终于删除的”完美家庭”朋友圈。这个结局没给出标准答案,但所有看完剧的人都会下意识做同一件事——检查下自家孩子的浏览记录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做父母最危险的就是那句:”我的孩子绝对不会。”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