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上》:年代剧的“情”之魂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这条运河里,流淌着我们所有人的故事
第一次看《北上》的时候,那个长达八分钟的开篇长镜头就把我震住了。镜头从运河边老宅的天井缓缓推进,扫过正在晾晒被单的梁家老太太,转到厨房里剁着咸鱼的二儿媳,再掠过蹲在门槛上啃西瓜的小孙子。收音机里放着《渴望》的主题曲,远处传来货轮的汽笛声。就这么一个镜头,三代人的烟火气全出来了。
梁海泓学开大货车那段特别戳人。这个中学老师为了还债,四十多岁重新考驾照。镜头拍他半夜在驾校练倒车入库,方向盘打得手都在抖。有场戏是他第一次跑长途,在山东境内爆胎,蹲在路边啃冷馒头时接到女儿电话,硬是笑着说”爸爸在吃大餐呢”。这种细节比什么豪言壮语都动人,我们小区有个跑运输的大哥看完这段,蹲在楼道口抽了半包烟。
李燕爆发那场戏堪称全剧高光。婆婆天天念叨她生不出儿子,有次居然把她的避孕药换成维生素。李燕把一盆洗脚水泼在院子里,吼出那句”我子宫长在我身上”时,弹幕全在刷”姐姐杀我”。但编剧没把冲突简单化,后来婆婆中风,反而是李燕天天给她擦身子。这种不美化也不丑化的处理,反而让代际矛盾显得更真实。
最绝的是那条沉船的线索。90年代施工队挖出清代沉船时,谁都没想到会牵扯出梁家祖上运私盐的往事。年轻考古员周晓鸥拿着碳十四检测报告去找梁海泓,两人蹲在河堤上啃烧饼那段对话特别有意思。”你们梁家祖传的倔脾气,两百年前敢在官盐里掺沙子,现在你敢借高利贷搞运输队””要不怎么说血脉相承呢”。这种古今交织的叙事,把大运河拍成了流动的族谱。
周晓鸥这个角色很有意思。90年代的大学生,放着体制内工作不要,非要研究运河水文。有场戏是他爸拿着铁锹要打断他的腿,他翻墙逃跑时还不忘夹着水文资料。后来他开发的航运App拿到风投,在酒桌上对老爸说”您当年说运河是死水,可我们这代人能让老河床流出新浪潮”。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,比那些假大空的创业剧真实多了。
服装道具组绝对考究过。梁海泓女儿梁小麦参加98年中考时穿的那件蓝白条纹海魂衫,和我姑妈毕业照上一模一样。她暗恋的男生送她盗版任天堂游戏卡,藏在数学课本里传纸条的细节,把我们这些80后看得直拍大腿。后来这姑娘考上北京的大学,在火车站对着运河鞠躬那段,我隔壁座的大姐掏纸巾的声音响彻整个车厢。
配乐也藏着小心思。梁海泓第一次拿到运输款时,背景乐用的是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的琵琶改编版;等放到他女儿2010年在后海开酒吧时,同样的旋律变成了电子混音。这种音乐上的代际演变,比旁白解释”时代在发展”高明多了。
说这片子是年代剧,不如说是用运河当针脚,把三代人的衣服缝成了百家衣。90年代下岗潮时梁海泓在码头扛大包,镜头一转是他女儿在互联网金融公司敲代码。有场平行剪辑绝了:父亲在船舱里点油灯看欠条,女儿在玻璃幕墙办公室里划iPad看K线图,中间穿插着周晓鸥在档案馆翻发黄的漕运文书。三种光影打在同样焦虑的脸上,谁说这不是一脉相承的生存史诗?
看到最后终于明白片名为什么叫《北上》。不单指地理上的向北迁徙,更是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里的艰难泅渡。就像剧中老船工说的:”运河里的水,流着流着就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了。”当梁小麦把父亲的老船票压在新办的营业执照下面时,荧幕前的我们,谁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这种奇妙的传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