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让“猎奇重口”成为悬疑片的卖点|《默杀》争鸣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《默杀》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作品,它在暑期档打开了序幕,席卷了观众的视线。作为一部小成本类型片,其票房表现十分出色,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不容忽视。这部电影在创作上存在一些问题,引发了观众和评论者的质疑。是否因为局部处理不当而反映出整体创作观的偏离?如果创作者只是为了刺激票房而将恐怖片的要素视作浅薄的“料包”,那么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使这类题材的创作走向狭窄,对于惩恶扬善的价值观提不起理想化。
观点客观而言,《默杀》作为商业类型片,作为一部新人导演作品,从创作完成度来看具备一定的亮点。影片围绕东南亚某地的一起校园凶杀案展开故事,叙事流畅,人物形象鲜明,内容丰富。而这部电影的主题“袖手旁观的沉默促使悲剧发生”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发。
导演柯汶利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,他在电影创作中拥有丰富的经验,在筹备和制作《默杀》电影时付出了大量心血。虽然影片在商业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,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影片中呈现的悬疑罪案元素密度过高,给人一种“真空哥谭”的感觉,缺乏真实性,让人质疑影片的严肃性。此外,镜头对受虐者的特写以及恐怖片常用的Jump scare(跳杀)手法,虽然在营造紧张氛围方面取得了成效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价值。
导演在回应批评时表示希望通过影片引起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,让人们不再保持沉默。尽管这种发心值得称赞,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批判恶只是复现恶、感受痛这一条路径。作为观众,我们需要对于影片中呈现的暴力镜头进行深思,而不仅仅是被其带来的痛感和情绪所左右。现在,有越来越多的舞台和影视创作者开始尝试规避直接展示暴力,转而使用更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信息,这种趋势同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,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。
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在无声中引发深远的思考。文艺作品面向大众时,也应当有这样的追求。对于《默杀》这样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作品,我们应当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价,而非被表面的血腥暴力镜头所左右。希望未来的影视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地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,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