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樟柯十年之约:《故人》回望与对话未来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贾樟柯的镜头里,藏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密码
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大师班活动上,贾樟柯带着他的老搭档们坐在台上,聊起了那些年拍过的电影。主题叫”山河回望,再见故人”,听着就让人鼻子发酸。市山尚三、余力为、马修·拉克劳、张阳,这些名字可能观众不熟,但要是少了他们,贾樟柯的电影恐怕就不是那个味道了。
说起《山河故人》已经过去十年了,这片子里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25年,现在看都快成”近未来”了。贾樟柯说当初写剧本时,父亲刚走没多久,那种生命突然被截断的感觉,全化成了镜头里张译饰演的煤矿主和赵涛演的沈涛之间的拉扯。电影里梁子得了尘肺病,拎着行李离开山西的镜头,现在看还是扎心——这些画面哪是在演戏,分明是把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直接端到了银幕上。
贾樟柯拍电影有个特点,特别爱跟技术较劲。《山河故人》里用了三种画幅比例,1999年用4:3,2014年变成16:9,到了2025年直接拉成宽银幕。他说这不是玩花样,是想让观众从画面比例变化里就感受到时代在往前走。摄影师余力为在旁边补充,说老贾对空间特别敏感,一个镜头能磨半天,就为找到最对的那个角度。
现在商业片都讲究节奏快,三分钟一个爆点,贾樟柯偏不。他电影里老有些”没用”的镜头——人物发呆、空镜、长久的沉默。市山尚三说刚开始也不理解,后来才明白这些”无效时间”才是生活的真相。就像《三峡好人》里韩三明蹲在拆迁工地抽烟的镜头,足足两分钟没台词,可观众就是能从那团烟雾里看见整个时代的迷茫。
说到《三峡好人》,这片子看着写实,其实藏着不少特效。贾樟柯突然让一栋房子像火箭似的升天,把在场观众都看懵了。他说这些魔幻画面不是瞎搞,是觉得现实有时候比虚构还荒诞。现在AI技术火了,老贾倒挺淡定,说新技术来了就接着,关键是想清楚要用它表达什么。
马修·拉克劳说起跟中国导演合作的经历直乐,说他一个老外,跟着贾樟柯剧组在山西县城转悠,学会了用筷子吃刀削面。张阳更逗,说刚开始跟贾樟柯合作老吵架,后来吵着吵着竟吵出默契来了。这些幕后故事听着琐碎,可细想都是干货——好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。
聊到兴头上,贾樟柯突然爆料手头攒了两三个新剧本,说要拍当下的故事。还打算等冬天头场雪时重映《山河故人》,让观众在雪天里重温那些温暖的记忆。这话说得挺浪漫,可细想又有点伤感——十年过去,银幕里的山河还在,可银幕外的我们,谁不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跑呢?
散场时灯光亮起来,我看见前排有个姑娘在擦眼泪。可能她也想起了自己生命里那些突然消失的”故人”。贾樟柯的电影就像个时间胶囊,把中国这三十年的笑与泪都封存在里头。技术会变,媒介会变,但人对记忆的执着不会变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我们总能在他的镜头里,找到自己丢失的那部分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