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坪石先生》8.15上映 谢君豪致敬教育先贤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数学教授抱起算盘逃难:这部新片把抗战教育史拍出了烟火气
“黄际遇是谁?”这个问题恐怕连很多数学系学生都答不上来。但如果你翻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《几何学》《代数学》教材,扉页上那个戴着圆框眼镜、面容清癯的署名者,正是这位被称为”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”的坪石先生。2025年5月21日,在厦门全国电影交易会上,一部以他为主角的电影《坪石先生》突然闯入大众视野,定档8月15日——这个日期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,片方选择此时官宣,显然别有深意。
主演谢君豪在发布会现场说起角色时,手指不自觉地比划着黑板写公式的动作:”黄教授上课有个习惯,总爱用粉笔头敲黑板,哒哒哒三下,提醒学生注意重点。”这个细节来自中山大学档案馆里泛黄的校友回忆录。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那天,黄际遇正在给学生推导黎曼积分,日军的轰炸机呼啸声盖过了黑板擦的声响。影片用长达七分钟的跟拍长镜头,记录下这位数学家抱着讲义箱夺门而出的场景——箱子里装着未完成的《微积分讲义》手稿,还有他视若珍宝的象牙算盘。
岭南的雨季总来得猝不及防。当中山大学的师生们沿着西江向云南撤退时,杜定友教授把图书馆的珍本藏在腌菜缸里,卫梓松教授则把建筑系的测量仪绑在竹排上。电影里有个令人揪心的镜头:暴雨冲垮了临时搭建的校舍,黄际遇和学生们跪在泥浆里抢救散落的讲义,雨水把墨迹晕染成蓝色的溪流。谢君豪说这场戏拍了十九遍,每次他都要真的把脸埋进混着红土的雨水里,”那种窒息感和当年教授们抢救文化火种的心情是相通的”。
坪石镇的老茶馆至今还流传着”教授摆摊”的轶事。影片还原了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场景:逃难到粤北的知识分子们,数学教授在街头代人写信,化学教授支起锅灶熬肥皂,中文系主任居然挂牌看风水。黄际遇的算盘在此时派上意外用场——他每晚在煤油灯下噼里啪啦打一阵,就能算出第二天集市上最紧俏的货物。有场戏是当地乡绅嘲笑他”大教授打算盘不如账房先生”,他笑着回应:”《九章算术》里说五雀六燕,飞集衡杆,打算盘和解方程本就是一回事。”
最动人的矛盾冲突发生在黄际遇和儿子之间。少年质问父亲:”同学们都去参军了,我们却在这穷山沟里算微积分?”教授沉默着展开一张被虫蛀蚀的《申报》,指着头条新闻说:”日本人在台湾推行日语教育,就是要断我们的根。今天这些公式算错了可以重来,但文化传承断了,就再也接不上了。”后来这个参军的孩子牺牲在衡阳会战,临终托战友带回的遗物里,有本用防水油布包裹的《高等代数》——扉页上是黄际遇的亲笔题字:”公式会过时,但追求真理的精神永存。”
影片结尾处,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粤北山区时,黄际遇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拓扑学。他忽然停下板书,转身时粉笔灰簌簌落在长衫前襟:”刚接到通知,我们可以回广州了。”镜头扫过教室,破旧的墙壁上还留着雨季发霉的痕迹,但黑板左侧的课程表已经工整地排到1946年春季学期。这个看似平淡的收尾,恰似黄际遇日记里的那句话:”所谓坚守,不过是把平常的日子过得不平常。”
当片尾字幕升起时,银幕上交替闪现真实历史照片与演员剧照。令人惊讶的是,谢君豪侧脸板书的神态,与中山大学档案馆珍藏的黄际遇授课照几乎重叠。或许这正是主创团队的深意:那些在战火中护住文明火种的身影,从来不需要悲情的英雄滤镜。就像黄际遇总爱说的:”解不出方程就换个思路,但千万别把算盘摔了——那可是吃饭的家伙。”这话听起来像是数学课上的玩笑,细想却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