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影之桥:北京国际电影节戛纳推介会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北影节在戛纳搞了场大动作,中国电影这次真长脸
北京国际电影节这回玩得挺大,直接把推介会开到了戛纳。那场面,啧啧,简直是把中国电影的家底都亮出来了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余俊生站在台上讲话,说北影节要体现”北京水准、中国自信、国际潮流”,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虚。要我说啊,光看今年这数据就够唬人的——”天坛奖”主竞赛单元收到了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影片报名,比去年多了18.9%,而且90%都是国外送来的片子。这说明啥?说明咱们北影节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分量了。
说到”天坛奖”,今年第十四届的最佳影片《走走停停》可真是给中国电影长脸。导演龙飞和演员岳红专门跑到戛纳去站台,龙飞说这片子在国外放的时候,观众反应特别热烈,证明好电影真的能跨越文化差异。岳红说得更实在,她说电影就是文明交流的桥梁,能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。我特意去查了查,《走走停停》这片子讲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,能在国外引起共鸣,说明咱们的日常生活对老外来说也挺有吸引力的。
戛纳这场推介会可不是小打小闹,来了不少国际大咖。比如获得评委会特别荣誉的奥地利影片《纳维》的导演凯文·施穆茨勒和制片人莉迪亚·雷恩施都来了,还有入围影片《涡流》的国际销售代表纳斯琳·梅达尔·德·沙尔东也到场助阵。这些国际影人可不是来走过场的,人家是真的对北影节感兴趣。你想啊,能在北京看到来自全世界的好电影,还能跟中国电影人面对面交流,这种机会上哪儿找去?
北影节不光会放电影,搞商业合作也是一把好手。今年的”国际会客厅”就特别热闹,300多家电影公司扎堆,开了250多场洽谈会。我认识的一个做发行的朋友说,他在那儿一天要见七八拨人,嗓子都说哑了,但特别值,因为真能谈成生意。更绝的是”电影生活节”,打着”看电影、爱生活”的旗号,愣是吸引了6531万人次参与,直接拉动了240亿元的综合消费。这哪是电影节啊,简直就是个超级大派对。
要说北影节最聪明的招数,还得数那个”天坛映像”全球巡展。他们把历届获奖的好片子打包,拿到世界各地去放。这招太高明了,既推广了中国电影,又让外国观众见识到了咱们的审美水平。我听说在东南亚某国放映的时候,当地观众看完都舍不得走,围着工作人员问东问西的。这种文化输出,比砸钱打广告强多了。
北影节现在喊出的口号是”永不落幕的北影节”,这野心够大的。不过看看他们这几年干的事,还真不是吹牛。从最初的几十部片子到现在近两千部报名影片,从国内自嗨到国际影人争相参与,这个成长速度确实惊人。有个法国记者在戛纳现场跟我说,他每年都关注北影节,觉得中国电影越来越有看头,尤其是那些展现普通人生活的片子,特别打动人。
说到底,电影节办得好不好,关键看能不能让好电影被更多人看到。北影节这次在戛纳的亮相,不仅让外国同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,更让他们见识到了中国电影人的专业水准。我敢打赌,明年报名”天坛奖”的外国片子肯定更多,因为谁不想在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平台上露个脸呢?
看着中国电影这样一步步走出去,说实话挺感慨的。从当年只能引进外国大片,到现在能把我们的电影推到国际舞台中央,这条路走得不容易。但就像《走走停停》里说的,生活不就是走走停停嘛,重要的是方向要对。北影节这次在戛纳的亮相,方向显然是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