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“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”评委

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“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”评委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中国导演张忠在伊朗:一部电影打开的文化对话
2024年5月初的德黑兰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藏红花香气。第三届正在这里热闹举行,来自40多个国家的4160部作品把这座古老城市变成了全球电影人的聚会场。在一众西方面孔中,中国导演张忠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——他不仅是本届电影节评委席上唯一的中国面孔,还带着一个特殊使命:和伊朗同行们商量合拍第二部电影的事儿。
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“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”评委-1
张忠这几天可没闲着。他先是和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电影组织的几位重量级人物见了面。国际事务总干事穆罕默德·塔伊布跟他聊起伊朗观众对中国功夫片的痴迷,亚太地区总干事哈尼则对两国合拍片的发行渠道特别上心。最有趣的是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台的莫赫辛·巴尔马哈尼,这位电视频道负责人说起三年前在德黑兰电影院看《长安·长安》时的场景:”放映结束后,有观众围着我问什么时候能看到。”这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,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伊朗扎德趁机提议:”看来我们得抓紧把新项目提上日程了。”
说到《长安·长安》,这部2022年诞生的电影可真是中伊电影界的”破冰之作”。记得当时中央广播电视国际在线牵头,张忠带着中国,伊朗导演纳基斯·阿贝耶负责监制和编剧,后期制作全在德黑兰完成。电影讲的是个横跨中国、伊朗、哈萨克斯坦的现代爱情,里面西安古城墙和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的镜头交替出现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:女主角在西安回民街买馕的镜头,和男主角在德黑兰大巴里啃馕的画面剪在一起,两种看似不同的面食文化突然就有了奇妙的联系。这片子后来在好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奖,伊朗说它是”用镜头写就的丝绸之路上新故事”。
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“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”评委-2
张忠这次来伊朗,行李箱里还装着《长安·长安》的蓝光碟。有次聚餐时他拿出来送给伊朗同行,结果发现对方早就收藏了盗版碟,场面一度很尴尬。不过伊朗电影人马上解释:”正因为太喜欢,等不及正版引进就托人从迪拜带了拷贝。”这话反倒让张忠觉得暖心。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带研究生时经常说:”好电影自己会走路。”看来《长安·长安》确实自己走到了伊朗观众心里。
在电影节评审间隙,张忠喜欢溜达到德黑兰老城区的电影院转转。有家叫”珍珠”的老影院正在重映阿巴斯的《樱桃的滋味》,排队买票的年轻人认出他,居然用中文喊”张导!”。原来这些影迷通过《长安·长安》认识了他,有个学电影的大学生甚至能用中文背出他在某次访谈里说的话:”电影是唯一能让人带着爆米花进行的外交活动。”张忠后来在评审会议上还拿这个段子打趣:”看来咱们合拍片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伊朗中文爱好者。”
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“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”评委-3
新项目的讨论比预想中顺利。伊朗方提议可以拍个考古题材,把秦始皇兵马俑和波斯波利斯遗址串起来讲故事;张忠则想着加入现代元素,比如搞个中伊联合航天项目做背景。双方越聊越嗨,最后连电影名字都起了七八个备选。有个伊朗编剧突然提议:”要不叫《长安·设拉子》?”满屋子人先是一愣,接着笑作一团——设拉子是伊朗著名的诗歌之城,和西安倒真有点”文化CP”的意思。
电影节闭幕那天,张忠在酒店大堂碰见带着学生来参赛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友。年轻人围着他问评审内幕,他神神秘秘地说:”知道为什么伊朗人喜欢我们的片子吗?因为他们看腻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,而我们的故事里总藏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东方智慧。”这话被路过的伊朗记者听了去,第二天当地报纸的文化版就登出了标题:《中国导演说:电影里的集体主义美学正在归来》。
回北京前,张忠特意去了趟德黑兰的电影博物馆。在《樱桃的滋味》的展区前,他盯着阿巴斯的工作笔记看了很久。陪同的伊朗导演问他是不是在寻找灵感,他摇摇头:”我在想,二十年后会不会有伊朗年轻人在这里研究《长安·长安》的拍摄手稿。”这话说得轻,落在伊朗同行耳朵里却沉甸甸的。回程航班上,张忠翻着新项目的策划草案,突然想起离京前自己带的研究生问的问题:”老师,跨国合拍片最难的是什么?”当时他没答上来,现在看着舷窗外云层下的丝绸之路古道,突然有了答案:”最难的不是跨越语言,而是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,都能在同一个镜头里看见自己的影子。”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