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电影:吸引年轻一代走进传统艺术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水袖甩进银幕:戏曲电影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
“啪”地一声响板,大银幕上的程蝶衣甩开水袖,镜头从全景急速推近到面部特写——这个在传统京剧舞台上绝对看不到的视角,让电影院里好几个年轻观众不自觉地往后仰了仰身子。这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,《霸王别姬》4K修复版放映时的真实一幕。有趣的是,现场坐着不少穿汉服的00后,他们举着手机拍下张国荣的每一个眼神,就像在追当下的流量明星。
你可能不知道,戏曲电影正在经历一场奇妙的”返老还童”。光是今年上半年,就有《龙凤呈祥》《白蛇传·情》等七部戏曲电影登陆全国院线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在广州某影院里,95后观众占了《白蛇传·情》观影人数的六成。这些年轻人可能从没进过戏园子,却在电影院里为白素贞的水袖功和数字特效打造的”水漫金山”鼓掌叫好。
回看1905年,北京丰泰照相馆拍下谭鑫培的《定军山》时,摄影机就像个呆板的看客,杵在舞台正前方一动不动。那时候的戏曲电影,说白了就是给舞台表演”拍照片”。梅兰芳1930年主演的《生死恨》虽然用了彩色技术,但镜头依然死板得像个不会眨眼的观众。老人家们看得直摇头:”这还不如去戏园子听现场呢!”
转机出现在1950年代。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里,王文娟演的林黛玉不再对着空气哭葬花,镜头带着观众穿过真实的园林回廊。徐玉兰演的贾宝玉挨打时,电影用蒙太奇穿插着贾政挥板子的特写和王夫人求情的全景,这种剪辑手法在舞台上根本没法实现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们发现,把戏曲的”虚”和电影的”实”掺和在一起,居然能酿出新鲜味道。
不过真让年轻人买账的,还得是像《白蛇传·情》这样的新派作品。导演张险峰玩了个绝的——白素贞在断桥边的哭戏,既要保持戏曲”哀而不伤”的范式,又得让电影观众看清她睫毛上的泪珠。最后呈现的效果是,曾小敏边唱边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三秒才落下,这个细节在舞台演出时后排观众根本看不清,但在IMAX银幕上简直催泪炸弹。更绝的是”水斗”那场戏,数字特效做出的滔天巨浪里,演员的踢枪动作依然严格遵循戏曲武打的程式,就像把写意山水画泼进了3D电影院。
技术这把双刃剑也藏着陷阱。去年有部京剧电影,为了追求视觉刺激,把老生的髯口戏全改成CG特效胡须,结果老戏迷气得直拍大腿:”这还叫京剧吗?”中国戏曲学院有位教授说得在理:”用电影放大戏曲的美,就像用显微镜看蝴蝶翅膀——能看清鳞片,但不能把翅膀改成LED灯。”
现在的戏曲电影人越来越会玩平衡术。尚长荣演《廉吏于成龙》时,在公堂戏里保留传统的身段功架,但遇到特写镜头就换成更生活化的表情。北京京剧院排《李大钊》时,年轻演员们琢磨出个新招:唱念做打照样规规矩矩,但用电影闪回来表现英雄的回忆,这种”戏骨影皮”的做法,居然让不少大学生观众看红了眼眶。
走在电影资料馆的走廊里,能看见有趣的现象:50年代戏曲电影的海报上印着”全景实录”四个大字,现在的海报却写着”IMAX沉浸体验”。上海戏剧学院有个95后研究生跟我说:”我们课题组做实验,把戏曲电影的VR版给中学生看,那些孩子戴着头盔学旦角兰花指,比上传统文化课积极多了。”
或许戏曲电影最妙的改变,是让年轻人发现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。就像《白蛇传·情》里那段”盗仙草”,原本舞台演出只能靠演员翻滚示意高山险峻,电影里却真的让曾小敏在雪山峭壁间翻飞——但每个动作分解开来,依然是正宗的戏曲把子功。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,正悄悄改变着年轻人对传统的认知。下次你在影院看到00后对着银幕上的铜锤花脸发弹幕时,别惊讶,那可能是某个戏曲电影创作团队最想看到的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