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昔归轶事》昆明首映:茶香连天下,家国共归心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台湾青年遇上云南古茶山:这部电影把两岸的故事泡进了茶汤里
四月底的昆明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花香。在这样一个春意正浓的日子,一部名为《昔归轶事》的电影悄悄拉开了帷幕。16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观众挤满了首映厅,他们中有穿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成员,有操着闽南口音的台商代表,还有不少专程赶来的云南本地茶农——这些茶农可不只是观众,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是电影里的”本色演员”。
影片开场第一个镜头就让在场台胞发出惊叹:云雾缭绕的茶山上,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势蜿蜒,采茶女的斗笠在晨光中若隐若现。这场景太熟悉了——台北云南同乡会理事长杨民权后来回忆说:”虽然没去过临沧,但那些采茶的动作、晾晒茶叶的竹筛,和我小时候在台湾鹿谷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。”
电影讲的是一封跨越海峡的旧信引发的故事。台湾青年阿杰偶然发现祖父珍藏的泛黄信笺,上面写着云南昔归村某个姑娘的名字。为了解开这个尘封半世纪的谜团,他踏上了寻找”书信里的女孩”的旅程。在昔归村,阿杰遇见了经营茶园的年轻姑娘小满,两人在古茶树下慢慢拼凑出一段关于茶马古道、关于离散与等待的往事。
最打动人的是那些采茶场景。导演特意找了当地真正的茶农出演,镜头里他们粗糙的手指在嫩芽间翻飞,汗珠顺着晒红的脸颊滚落。有个细节让观众印象深刻:小满教阿杰采茶时,特意强调要留两片叶子,说这是”给茶树留的念想”。后来阿杰回到台湾,在坪林茶区看见茶农们同样的手法,突然红了眼眶。
首映式后的茶歇区成了小型两岸茶艺交流会。临沧茶农带来昔归古树普洱,台湾嘉宾则冲泡着冻顶乌龙,两边互相品鉴时不断发现惊喜。”我们的茶虽然工艺不同,但泡茶时讲究的水温、注水手法居然这么相似。”一位台商惊讶地说。现场有位佤族老茶农不会说普通话,但比划着教台湾年轻人用手感受炒青时的温度,那场景活脱脱就是电影里的画面。
影片中埋着不少巧妙的两岸联结:阿杰在昔归村看到的传统制茶工具,和他台北老家阁楼上落灰的老物件一模一样;小满唱的山歌调子,竟与台湾少数民族的某些歌谣有着相似的韵律。这些细节不是虚构——剧组在临沧采风时,确实记录到佤族民歌与台湾阿美族歌谣的某种神秘呼应。
随着剧情展开,银幕上出现震撼人心的航拍镜头:碧绿的澜沧江像条翡翠腰带缠绕着茶山,连片的古茶树群在云海中若隐若现。这些画面惹得现场观众小声打听拍摄地具体位置,已经有人在计划”跟着电影去旅行”。据说临沧当地旅行社反应迅速,首映第二天就推出了”昔归茶山深度游”,要带游客去找电影里那棵标志性的千年茶树王。
电影后半段有场重头戏:两岸青年围着篝火焙茶,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。台湾女孩弹起尤克里里,云南小伙吹响树叶,即兴合奏的旋律意外和谐。这个场景其实取材于真实活动——去年在临沧确实办过这样的两岸青年茶会,当时有个台湾学生说:”原来我们不用刻意寻找共同语言,茶汤沸腾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交流。”
首映结束后,最忙碌的要数临翔区委宣传部的干事们。他们捧着厚厚的宣传册,向台湾嘉宾介绍影片拍摄地邦东乡的详细情况:那里全年335天如春的气候,3200年树龄的栽培型古茶树,还有藏在深山里的佤族古村落。有位台商边听边查手机地图,突然发现临沧到台湾直线距离比想象中近得多:”飞昆明转机,其实半天就能到嘛!”
《昔归轶事》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没讲什么宏大叙事,就是把两岸老百姓日常的饮茶习惯、制茶手艺搬上银幕。就像云南省委台办副主任张灿说的:”有时候,文化认同就藏在一杯茶的温度里。”影片最后,阿杰和小满共同包装的”两岸同心茶”上市,茶饼内飞上印着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那句台词:”茶叶总会找到回家的水。”
现在,这部电影要开始它的旅程了。临沧各县市的巡映已经排上日程,接下来还要去北京、深圳、福建,听说还要参加几个国际电影节。剧组透露,他们收集了很多首映观众的反馈,打算剪个特别版,在台湾放映时加入更多两岸茶人的真实访谈。而昔归村的茶农们最近常被游客请求重演电影里的采茶场景,他们总是笑着摆手:”电影里那些都是我们平时干活的样子嘛,真要拍,得等明年春茶发芽喽。”
或许就像影片中那封穿越时光的信笺,这部电影也正在成为新的纽带。有观众注意到,首映式签到簿上,不少台湾嘉宾在籍贯栏写着”云南腾冲””云南宣威”,后面跟着括号——”祖父籍贯”。这些细节让人想起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煮茶场景:无论茶叶来自哪座山头,在滚烫的水中,它们终会舒展成同样的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