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克达拉》上映:李雪健演绎援疆人信念与坚守

《阿克达拉》上映:李雪健演绎援疆人信念与坚守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戈壁滩上的生命诗篇:《阿克达拉》如何用镜头书写两代援疆人的热血与柔情
六月的烈日炙烤着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棉田,李雪健饰演的老援疆人弯腰捻起一撮沙土,指缝间漏下的细沙被风卷向远处新栽的胡杨林。这个出现在《阿克达拉》里的镜头,瞬间把观众拉进那个”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”的戈壁世界。导演的镜头像一把刻刀,在荒凉与繁盛的交界处,雕琢出两代援疆人用生命丈量过的年轮。
《阿克达拉》上映:李雪健演绎援疆人信念与坚守-1
老戏骨李雪健这次塑造的角色让人心头震颤。他扮演的援疆第一代人总爱蹲在田埂上吃馕,馕渣掉进棉苗间隙也不舍得拍掉,说这是”给土地加餐”。有场戏是他半夜冒雨抢救棉苗,手电筒的光在暴雨中明明灭灭,照见他军绿色胶鞋上斑驳的盐碱渍——那是二十年与戈壁滩较量的勋章。当他把记满种植心事的笔记本交给吴军饰演的年轻干部时,笔记本扉页题着”疆土无垠,此心可安”,八个字道尽一代人的坚守。
吴军演的85后技术员带着无人机和电商计划登场时,当地老乡们管他叫”会飞的巴郎子”。有场戏特别鲜活:他教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卖哈密瓜,姑娘紧张得把”果肉金黄”说成”黄金万两”,直播间瞬间炸锅,这个意外反而让当天订单破万。导演用轻快的镜头捕捉新时代援疆工作的变与不变:变的是方法手段,不变的是那份”把心种在边疆”的赤诚。
《阿克达拉》上映:李雪健演绎援疆人信念与坚守-2
影片最动人的是那些”无高光时刻”。杜少杰扮演的水利工程师跪在干涸的坎儿井里找渗漏点,额头抵着冰凉的陶管,突然咧嘴笑了——原来他通过管壁传来的细微震动找到了暗流。这个细节取材自真实援疆故事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还有棉田丰收时,汉族技术员和维吾尔族老人并排躺在棉花堆上,老人突然往年轻人嘴里塞了颗杏干,两人被酸得皱成一团的笑脸,胜过千言万语。
张忠导演把新疆拍得像首视觉诗。晨光中的棉田像打翻的云海,采棉女的头巾在白色海洋里时隐时现;暮色里的葡萄晾房像金色蜂巢,归巢的鸽子翅膀掠过”民族团结大院”的铜牌。这些画面背后是监制西尔扎提·亚合甫的民族美学——他坚持在丰收场景里加入十二木卡姆的鼓点,让欢庆的麦西来甫舞步踏出土地的脉搏。
影片不回避援疆工作的艰难。沙暴袭来的长镜头令人窒息:刚铺好的滴灌带被连根拔起,吴军追着漫天飞舞的黑色管线狂奔,最后跪在沙地里捡拾碎片,背景音是李雪健饰演的老人在电话里说:”当年我们拿脸盆运土,现在你们有全自动播种机,这仗必须打赢。”这场戏把两代建设者的接力拍得惊心动魄。
金鸡奖评委特别点赞了”孩童奔跑”的意象设计。无论是上追逐棉桃的各族孩子,还是正片里穿过新校舍走廊的脚印特写,都暗喻着希望的传递。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教室墙上的手印画里,小手掌们用的颜料混合着红柳汁和胡杨泪——这是美术组从当地小学收集来的创意。
当预告片结尾出现”2024年6月21日,见证戈壁花开”的字样时,背景音乐突然转为冬不拉独奏。这个安排很妙:没有宏大交响乐,只用一根琴弦的震颤,就拨动了观众心弦。或许这就是《阿克达拉》的独特魅力——它不刻意煽情,却让你在棉铃炸裂的脆响里,听见生命最蓬勃的律动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