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子健周冬雨加盟《艺术学院1994》,暑期上映,你期待吗?

董子健周冬雨加盟《艺术学院1994》,暑期上映,你期待吗?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《艺术学院1994》:当遇上90年代的青春阵痛
董子健的声音从银幕里传来时,我差点忘了这是部。这个在《山河故人》里用眼神演戏的年轻人,现在正用嗓音诠释一个90年代美术系学生的困顿——画架前佝偻的背脊,调色盘里干涸的颜料,还有那些被揉成团的素描纸,都在刘健导演的动画笔触下有了心跳。
董子健周冬雨加盟《艺术学院1994》,暑期上映,你期待吗?-1
1994年的南方艺术大学像个褪色的水彩盒子。宿舍楼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砖红色,画室里永远飘着松节油的味道,而校门口的录像厅霓虹灯管总有一截不亮。周冬雨的女主角抱着画板穿过长廊时,帆布鞋底粘着丙烯颜料的结块,这个细节让我想起大学时总也洗不干净的牛仔裤。导演太懂艺术生的日常了,那些在食堂讨论毕加索却被红烧肉价格打断的瞬间,才是真实的青春。
仁科配的摇滚青年角色在顶楼天台嘶吼崔健时,动画画面突然切换到颜料罐爆炸的幻象。这种超现实处理比真人电影更放肆——靛墨汁溅满斑驳的墙面,像极了我们二十岁时无处安放的躁动。有趣的是黄渤配音的宿管大爷,总爱用山东方言念叨”搞艺术能当饭吃么”,这话现在听来恍如隔世。当年我的油画老师也常说类似的话,他如今在798的画廊标价后面跟着五个零。
影片最戳人的是毕业展那场戏。董子健的角色把四年习作堆成小山浇上汽油,火光中浮现的却是他初入学时画的蹩脚静物。周冬雨的角色默默递过一罐啤酒,易拉罐拉环的金属光泽在火光里闪了一下,这个镜头让我后排的观众开始抽鼻子。90年代的理想主义就是这样,烧起来特别痛,但灰烬里总藏着点什么。
美术系的晨光总沾着铅笔灰。当镜头掠过那些沾满颜料的校服、被炭笔染黑的手指,以及总也擦不干净的素描橡皮屑时,你会明白为什么柏林电影节评委们会被打动。这哪是动画啊,分明是用赛璐璐片复刻的青春标本。大鹏配音的那个总在画大卫石膏像的男生,最后去做了广告设计,这个结局比任何说教都锋利。
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,为什么Papi酱配音的文艺女青年会为了一本《存在与虚无》和闺蜜翻脸。但在1994年,哲学书确实能引发宿舍楼断电后的彻夜激辩。导演没把那个时代拍成怀旧鸡汤,他让那些关于”艺术已死”的争吵和恋爱时的情话一样幼稚又真诚。
影片结尾处,毕业十年的同学们在画室重聚,墙上的涂鸦早已被新生的马克笔覆盖。这个镜头突然让我想起母校拆除的老教学楼——原来所有艺术学院的故事,最终都成了流动的盛宴。散场时听见后排两个美院学生讨论要不要改行做游戏原画,这大概就是刘健导演最想捕捉的时代回响吧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