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情润天山》:江苏援疆故事,6月10日银幕见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手术刀划破帕米尔高原的黎明
天还没亮,克州人民医院的走廊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来自江苏的援疆医生宋致远白大褂口袋里揣着半块馕,这是他连续第三台手术前的简易早餐。手术台上躺着六岁的柯尔克孜族女孩小古丽,她紫绀的嘴唇在无影灯下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——这是先天性心脏病晚期的征兆。远在五千公里外的南京鼓楼医院手术室里,医疗专家们正通过5G远程系统调整着全息投影参数,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救援,让帕米尔高原的晨曦第一次通过光纤与长江水脉相连。
银幕上那台闪着冷光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让我想起去年在克州见到的真实场景。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的示教室里,三十多名当地医生围着液晶屏观摩江苏专家的腹腔镜手术演示,有个维吾尔族实习医生突然举手提问:”老师,这个器械转弯的角度能不能再演示一次?”屏幕那端传来温和的解说,像极了电影里宋致远手把手教徒弟调试设备的画面。导演陶明喜显然深谙援疆医疗的细节,片中那些沾着羊粪味的白大褂、医生宿舍窗台上晾晒的杏干、手术间隙匆匆扒拉的拌面,都是只有真实经历过的人才懂的印记。
小古丽的父亲巴合提亚尔蹲在手术室外的场景格外真实。这个柯尔克孜族牧羊人把结满老茧的手掌贴在玻璃上,仿佛要透过这层透明屏障把生命力传递给女儿。镜头扫过他腰间别着的英吉沙小刀和口袋里露出的转院证明,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从牧区到县医院再到州医院的漫长求医路。这让我想起吴登云医生的真实事迹,当年他在乌恰县医院用办公桌拼成手术台,靠着煤油灯照明完成截肢手术时,病人家属也是这样蹲在土坯房外等待黎明。
影片最动人的平行蒙太奇出现在手术关键时刻。宋致远额头的汗珠滴在无菌单上的特写,与南京专家团队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曲线交替闪现,而此刻的克州草原上,艾丽娅正骑着马在边境线巡逻,她怀里揣着给小古丽准备的绣花帽。这种看似散落实则紧密勾连的叙事,恰似援疆事业本身——医疗组的无影灯、边防员的马蹄印、农牧民的羊群,都在编织着同一张生命之网。
当小古丽胸前的纱布揭开时,银幕上出现了一道彩虹。这个超现实主义的处理恰恰戳中了援疆工作的本质:在平均海拔3100米的克州,江苏援建的不只是医院大楼和医疗设备,更是在缺氧环境中创造生命奇迹的可能性。就像片中那个令人莞尔的细节,宋致远学会的第一句柯尔克孜语不是”你好”而是”深呼吸”,而当地医生学会的第一句江苏话是”盐水挂上了”。
手术成功后,宋致远坐在医院天台啃着凉掉的烤包子远眺雪山。这个长达两分钟的静止镜头里,能看到他白大褂袖口磨出的毛边,能看到远处正在施工的产业园塔吊,还能看到楼下院子里跳着鹰舞的康复患者。这些细节堆叠出的不是英雄主义的赞歌,而是像喀拉库勒湖的涟漪般层层荡开的真实改变。当小古丽戴着心脏监护仪在病床上学写”谢谢”时,镜头扫过窗台上那盆从江苏带来的茉莉花,在帕米尔高原的朔风里绽出了新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