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克达拉》:援疆故事 银幕呈现

《阿克达拉》:援疆故事 银幕呈现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戈壁滩上开出的白棉花
六月的阳光洒在新疆广袤的棉田上,雪白的棉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这景象被永远定格在电影《》的镜头里——”阿克达拉”在哈萨克语中意为”白色的原野”,这片由两代援疆人用汗水浇灌出的白色海洋,即将在2024年6月21日登陆全国
《阿克达拉》:援疆故事 银幕呈现-1
影片改编自获得中宣部”五个一工程”奖的小说《援疆干部》,导演张忠把镜头对准了新疆棉花产业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。李雪健的老一辈援疆人,在上世纪九十带着简陋的农具走进戈壁滩,用双手在荒原上开垦出第一片棉田。有个特别打动人:老人在沙暴中死死抱住刚发芽的棉苗,任凭风沙抽打着脸庞。而吴军饰演的新一代援疆干部,则举着无人机在棉田里穿梭,用科技手段解决病虫害问题。两代人的接力棒,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日常劳作中完成传递。
张忠导演在陕西点映时说过,他特意用航拍镜头记录了棉田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。春季里褐色的土地渐渐泛起绿意,盛夏时碧绿的棉株铺满大地,等到秋天,镜头下的棉田真的变成了”阿克达拉”——望不到边的白色原野。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背后,是援疆干部们带着当地群众改良盐碱地、引进滴灌技术的艰辛。有个情节是吴军饰演的干部为了说服老乡改变传统种植方式,干脆住进了村民家的土坯房,每天帮着喂羊挤奶,最后用实实在在的增产数据赢得了信任。
《阿克达拉》:援疆故事 银幕呈现-2
杜少杰和薛奇饰演的少数民族角色也特别鲜活。记得有个场景,维吾尔族姑娘古丽把自家做的馕塞进援疆干部的背包里,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:”吃了我的馕,就要帮我们把棉花卖出去啊!”后来当电商平台打通了棉花销路,古丽穿着艾德莱斯绸裙子在棉田里跳舞的镜头,和远处正在装车的外运卡车构成奇妙的和谐。这些生活化的片段,比任何口号都更能体现”民族共融”四个字的分量。
影片里最催泪的莫过于李雪健那场戏。老人躺在病床上,窗外是丰收的棉田,他摸着儿子带来的棉花样本说:”这白棉花多像天山上的雪啊,我们这些人,不就是想让老百姓的日子像这棉花一样暖和和的么?”这时候镜头切到二十年前,年轻的他在沙尘暴里栽下第一株棉苗的画面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,把”家国情怀”这样的大词,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。
现在电影已经在陕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地做了点映,听说新疆场次放映结束时,好多观众都自发唱起了《我们新疆好地方》。这倒让我想起张忠导演说的,他拍这部电影就是想记录下戈壁变绿洲的过程中,那些像棉花一样柔软又坚韧的情谊。6月21日,不妨去电看看这片”白色的原野”,相信银幕上绽放的,绝不只是棉花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