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蜗牛回忆录》引进:黏土童话的治愈与致郁

《蜗牛回忆录》引进:黏土童话的治愈与致郁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蜗牛壳里的光:当黏土小人揭开我们共同的伤疤
格蕾丝蹲在雨后湿的草坪上,手指轻轻碰触蜗牛黏糊糊的腹足。这个唇腭裂女孩的童年就像她玻璃罐里的蜗牛——看似背着保护壳,实则一碰就会缩回最脆弱的柔软。亚当·艾略特的新作《蜗牛回忆录》里,每个黏土捏成的角色都在笨拙地爬行,留下闪亮的泪痕。
《蜗牛回忆录》引进:黏土童话的治愈与致郁-1
“我收集了387只蜗牛,因为它们的壳像爸爸烟斗里飘出来的小漩涡。”银幕上格蕾丝的独白让放映厅响起窸窣的抽泣声。这位澳大利亚导演时隔多年带来的新作,依然用粗粝的黏土质感包裹着锋利的人生真相。那些歪歪扭扭的定格动画人物,在1970年代澳洲郊区的橘色夕阳里,演着我们每个人衣柜里藏着的旧故事。
双胞胎分离那场戏看得人胃部绞痛。父亲葬礼后,格蕾丝被塞进陌生人的汽车,弟弟吉尔伯特抓着她的蝴蝶结发带不放,直到发带断裂——这个特写镜头里,褪色的红绸缎在风中飘得像截断的脐带。后来我们知道,吉尔伯特的养父用皮带扣在他背上烫烟疤时,格蕾丝正对着蜗牛自言自语:”你们多幸运啊,受伤了就能躲进壳里。”
艾略特太懂得怎么用童趣的包装纸裹住生活的苦药。格蕾丝成年后遇到的”王子”其实是个偷她存款的赌棍,求婚戒指的钻石是汽水瓶碎片磨的。当这个傻姑娘穿着婚纱在福利机构门口等新郎时,镜头从她期待的脸慢慢下移到磨破的鞋尖,观众席顿时响起心领神会的苦笑。这种精准的残酷幽默,让人想起他前作《玛丽和马克思》里用巧克力治疗抑郁症的桥段。
平姬去世那段堪称年度最痛动画时刻。这个总戴着潜水镜的怪女孩,留给格蕾丝的遗书里夹着她们小时候在游乐园的票根:”记得你说旋转木马像被施了魔法的蜗牛吗?现在我终于能一直转下去了。”镜头切到格蕾丝吞药片的特写,药瓶标签上却写着”维生素C”,原来连自杀她都怕给别人添麻烦。
当暮年的格蕾丝在童年游乐园找到毁容的吉尔伯特,两人坐在生锈的跷跷板上分食一盒发霉的甘草糖时,黏土动画的优势彻底爆发——吉尔伯特颤抖的手指捏碎糖块的质感,比任何CGI都更让人喉咙发紧。”我认得你后脑勺的旋儿,”弟弟说,”和爸爸烟灰缸里的漩涡一模一样。”这时观众才看懂,为什么全片蜗牛壳的螺旋纹都被刻意塑造成烟雾的形状。
散场时注意到前排姑娘在捡黏在座椅上的爆米花,动作小心得像在收集蜗牛。这大概就是艾略特想要的效果——让我们在角色破碎的人生里认出自己的裂痕。那些笨拙的黏土小人之所以,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如此眼熟,就像地铁玻璃窗上偶然映出的,我们自己没藏好的侧脸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