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编号17》科幻片片段曝光,全球票房破亿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由奉俊昊执导,罗伯特·帕丁森主演的科幻电影《编号17》改编自Edward Ashton的小说《米奇7》。影片讲述了一种被称为“可消耗品”的克隆体在星际殖民任务中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身份困境。主角米奇被设定为从事高风险任务的克隆体,每次死亡后,其记忆将被移植到新的克隆身体中继续执行使命。然而,在一次被判定死亡后,米奇意外生还并返回基地,却发现自己的接替者——Mickey 18——已经取代了他的位置。由此,他必须为自己的存在权展开反抗。
影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获得了不俗的评价。不少影评人认为这是奉俊昊至今最好的英语作品,也是罗伯特·帕丁森表演生涯中的一次突破。他被称赞成功塑造了一个既古怪又充满情感厚度的角色,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,而是以克制甚至略显压抑的方式展现出克隆体的身份焦虑。帕丁森在片中摒弃了典型的明星魅力,转而以细腻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传递出角色的困惑与挣扎,成为整部电影的情感核心。
在风格上,《编号17》被描述为《火星救援》与《暗物质》的结合体,既有硬核科幻的设定,又具备心理惊悚和哲学思辨的层次。电影构建出一个细节丰富且逻辑自洽的未来世界,通过克隆技术这一科幻外壳,探讨了人的本质、记忆与身份的关系,以及个体在体制中的异化问题。影片融合了幽默、讽刺与紧张的类型元素,叙事的节奏张弛有度,情节构思巧妙,不少段落被评论为“宏大、奇怪而壮观”,与主流商业片的套路截然不同。
然而,该片也遭遇了褒贬不一的评价。尽管艺术成就受到肯定,其全球票房仅为1.31亿美元,市场表现未达预期。一些批评声音指出,影片在风格上存在不协调之处,部分桥段显得“傻气”或说教意味过强。《综艺》杂志认为电影在叙事上有些潦草,节奏处理不够均衡,尤其是在喜剧与严肃议题之间的切换显得生硬。BBC的文化评论则直言其喜剧效果未能有效传达,更称其为奉俊昊作品中“令人失望的一部”。也有观点认为,相较于导演前作如《寄生虫》所展现的强烈政治批判,《编号17》在社会议题的处理上显得较为温和,缺乏类似的力度与锐度。
尽管如此,影片仍被认为是一次勇敢的作者尝试。它不仅在科幻类型的框架下提出了关于伦理与技术危机的现代焦虑,也通过“克隆人”这一设定折射出当代人在重复性劳动与制度性压迫下的生存状态。电影中关于“爱”与“革命”的主题交织,进一步拓展了叙事的深度,使其不只是一部娱乐性强的科幻片,更成为一则关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寓喻。
托妮·科莱特、马克·鲁法洛、娜奥米·阿基及史蒂文·元等配角的表演同样为影片增色不少,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体制力量与人性侧面,共同构建出一个复杂而具有说服力的叙事网络。尽管《编号17》在商业上未取得巨大成功,其在艺术探索与类型创新方面的努力,仍使其成为2023年度最值得讨论的电影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