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京照相馆》725提档预售,刘昊然高叶亲善摆拍揭日军谎言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将镜头聚焦于1937年的南京城,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所——照相馆,作为叙事核心。这部由申奥执导,刘昊然、王传君、高叶、王骁等演员主演的影片,并非传统意义上直接呈现战场血腥的战争片,而是通过影像的创造与争夺,深刻揭示了侵华日军试图以 propaganda(宣传战)掩盖暴行的历史真相。该片已正式提档至2024年7月25日全国上映,并计划于本周末7月19日至20日开启全国范围的超前点映,目前各大售票平台已全面开启预售。
影片的故事围绕一家普通的南京照相馆展开。在南京大屠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,这座本应记录生活与美好的场所,却被卷入了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残酷争夺。日军在实施大规模血腥屠杀的同时,亦精心策划了一场宣传骗局。他们强迫中国百姓摆拍所谓“日中亲善”的照片,画面中是被安排好的发放食物、孩童嬉戏的虚假场景,企图以此蒙蔽国际社会,掩盖其正在实施的惨绝人寰的暴行。另一方面,任何真实记录屠杀、废墟与苦难的照片,则被日军审查机构盖上“不许可”的印章,严禁流出,试图将真相彻底湮灭。
影片的主角们,最初只是乱世中渴望苟全性命的普通百姓。照相馆的相关人员,或许最初只想凭借一技之长求得一线生机。然而,当他们亲身目睹了日军表面伪善与背后残暴的双重面孔,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相机不仅能制造谎言,更有机会成为记录罪证、保存真相的工具时,个体的觉醒便悄然发生。他们开始冒着生命危险,秘密保存那些记录着大屠杀真实罪证的照片,并想方设法使其能够突破封锁,让世界看见南京正在发生的悲剧。这个过程,不仅是与敌周旋的智力较量,更是一场关于勇气、良知与历史责任的严峻考验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剧本创作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之上。其灵感与史实依据来源于多个方面:一是留存下来的部分历史照片,它们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一切;二是当时留守南京的西方记者如约翰·马吉等人的日记、回忆录,他们从第三方视角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与掩盖行为;三是日本内部出版的《不许可写真集》,这些当时被禁止公开的照片,恰恰成为了日后揭穿谎言的关键铁证。影片通过艺术手法,将这些史料融汇于一个紧凑的叙事结构中,使得历史的真实感与电影的戏剧张力得以结合。
除了揭露暴力罪行,影片还深入触及了日军侵华期间的另一重罪孽——文化侵略与掠夺。日军在南京不仅屠戮生命,亦 systematically 地摧毁中国文化设施,劫掠珍贵文物,企图从精神与文化根源上征服一个民族。影片通过照相馆这一文化符号的设定,暗示了影像作为文化记忆载体所蕴含的巨大力量,以及争夺“记忆权”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性。这使得影片的思考维度超越了单一事件,上升至对全面“文化战争”的反思。
该片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上狮文化集团有限公司、裕野(上海)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。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亲自担任总监制,确保了影片的制作水准与历史厚重感。在宣传上,片方同步发布的“日军的谎言”预告片,直接切入影片核心矛盾,而“我们看见”主题海报,则传递出穿越时空、铭记历史的坚定决心。
选择在2024年,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映,《南京照相馆》无疑承载着特殊的纪念与教育意义。它提醒观众,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被争夺、被守护,影像不仅是过去的记录,更是抵抗遗忘的武器。影片并非旨在渲染仇恨,而是通过呈现那段历史中个体的觉醒与抗争,强调铭记历史、珍视和平的重要性,以及面对谎言时,坚守真相的非凡勇气。